掌上伙伴,伴您夕阳
他们,是哈尔滨抗疫战场上的一支“特种部队”,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
他们,人员不多,却要24小时保持战斗状态,随时对从各医院取回的疑似病人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确认感染者。
他们,也是普通人,却无法为年迈的双亲尽孝,无法照顾嗷嗷待哺的幼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就是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科是医学重点学科,在这场与病毒作战的战役中,几乎承担了哈尔滨市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标本的检测任务。
疫情就是集结号,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科主任怀清杰在哈尔滨进入应急戒备状态之前,就开始预订储备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盒,以保证实验室有足够的检测能力。
主任怀清杰在紧张地工作
1月21日,哈尔滨市三家医院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体征和流行病史分别上报疑似病例。在哈尔滨市疾控中心主任高晓丽的部署下,病毒检验科全员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病毒检验人员不多,面对这么大的检验需求是巨大的挑战。怀清杰主任亲自到医院采集样品,在接下来的50多个小时里,她一直没有休息,奔波于实验室、会议现场和培训现场之间。
样品进入实验室的每个环节和流程都要反复斟酌,怀清杰主任要对检测样品相关的所有纸质文件反复核对,还要“脑补”新冠检测方案,同时还要为下级单位做生物安全防护及样本采集运送的培训。
怀清杰主任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要审核实验室每一份样品的报告,统计检测样品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给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和上级行政部门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数量。这期间,由于过于劳累,她心脏不适,血压升高,靠吃硝酸甘油顶着,经常是一边敲着胸口一边核对报告。
她检测出哈市首份新冠肺炎阳性病例
1月21日至22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科副主任任莉娜连续工作了48小时。她检测出哈尔滨市第一份新冠肺炎阳性病例,第一个阳性患者治愈出院的阴性检测也是由她主做完成的。
病毒检验科副主任任莉娜
任莉娜身兼检测一组组长,负责对同事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样品拆包消毒、排样检测等培训。
那么,检验人员是如何进行核酸检测的呢?任莉娜向记者讲述了她2月20日的工作经历。
打开样品传递窗
检验人员因和病毒直接接触,风险更大,完成实验需要三级防护。进入实验室前,任莉娜要穿上密闭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N95口罩和三层手套。
15时,任莉娜穿戴整齐后进入实验室。她先要费力地打开拧得很紧的样品桶盖,拆开三层外表湿滑的封口袋,拿出样品,消毒,核对送检单信息、网报信息、采集次数,对样品进行备注、编号,这期间还会不停地有样本送进实验室。
仪器开机、试运行,因为样品会产生气溶胶,所以要经过10-15分钟裂解再提核酸。单进行荧光PCR检测就需要1小时22分钟-1小时50分钟。这一过程会在实验室里重复多次,之后再对样品进行结果判定,确保结果准确无误,有的样品还要进行复试,最后再核对信息后发报告单。当她从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是21日的凌晨。
工作间隙加油打气
怀清杰说:“检验工作看似模式化,但却至关重要,出具的检测报告支撑着防控措施的导向,决定着病例治疗的方向。”此次疫情的病毒是全新的,从试剂的咨询订购、方法的摸索、检测流程的制定、生物安全的培训到记录表格的设计,都需要团队事无巨细、充分论证,确保实验万无一失。每一份样品检测都要耗费三个多小时,而且样本随时都会来,像夜班检验人员几乎每天从19时30分工作到次日8时30分,有时甚至要忙到中午,这期间难有短暂休息,更别说睡觉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